在老家,老王是出了名的要面子的人。1995年,邻村的良多人都外出挣钱,可一据说是去城里当力哥,要体面的老王怎么都不乐意。但跟着3个儿子逐步长大,家里开销越来越大,老王终于坐不住了,特殊是3个儿子接踵读书后,全家的开销日益吃紧。
提起老王的3个儿子,村里人个个都夸他们是读书的料。不论家里如何艰苦,老王就认准一条:只有娃儿尽力读好书,考起了学校,即使家里没钱,借也好,贷也好,都要让娃儿可能读上书。
今年51岁的王友发是垫江县永平镇双宝村人,1978年高中毕业后,头脑机动的他于是拜师学木匠,没想到因聪慧、勤快,被师父的女儿相中并结了婚,生了3个儿子。就是因为这3个儿子,让老王与重庆主城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首席记者 钟志兵 摄影报道
老王说,在得悉老三考上大学的那天晚上,想到3个儿子都成了大学生,他跟老婆高兴得一晚上都没睡着!
天道酬勤,付出总有回报。老王12年的辛劳,终于得到了孩子们的回报:今年,老王的大儿子从山西太原理工大学毕业了,并到忠县做了村官;二儿子王勇9月开学后,就将读重庆邮电大学大三了;三儿子王超前些日子又接到了重庆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
没想到,老王肩上这根扁担一挑就是12年。为了尽快给娃儿们多攒点学费,老王中午个别只吃盒饭或一碗面,甚至生病了,也舍不得买药吃。为多接业务,老王始终以老实、负责的立场为雇主服务,哪怕是帮对方拎一包菜,也会做到轻拿轻放。日子一长,找他送货色的人越来越多,并经常由于他的嘴甜心细,雇主还会多付报酬。每当碰到此情景,老王都要作揖表现感激。
昨日凌晨6点,淡淡的晨光勾画出石板坡长江大桥妩媚的身姿,力哥王友发扛着棒棒,促从七星岗的出租小屋朝南坪赶。他要做的第一笔业务,是帮人搬家。“6点半确定到得了,十多元的车费又可以省下了……”王友发说,这足够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费了。
用老王的话说,这些年虽然本人操劳点,但娃儿读了书就有了前途,再当个十年八年的力哥也能保持下去。
为了3个儿子的未来,1998年,老王顾不得面子,一咬牙便在渝中区大阳沟做生意的一个远房亲戚的筹措下,扛着棒棒只身来到主城,开端了力哥生活。
昨天,老王穿的还是大儿子读大学时的红色校服。他告知记者,9月初,二儿子和三儿子又要报到了,学费加起来要1万多元。“一年学费加上生涯费要几万元,我还得多找点业务做才行,不然啷个挣得齐哟。”浑厚的老王笑着说,古铜色的脸上满是冀望和骄傲。
1998年6月5日,老王第一天出去做业务,在偌大的解放碑,人生地不熟的他却不知道该在哪里破足,也不知晓吆喝揽业务。仍是多少个在大阴沟买菜的白叟家看到他闲起,自动喊他帮忙才开了张。这一天,直到晚上8点多钟,老王总共挣了20元。固然已经又累又饿,可一想到能够为儿子挣膏火了,老王心头还是泛起一股温馨。